今年以来,在全球市场需求低迷的挤压下,国际铁矿石价格累计已下跌了约50%。高盛此前发布的名为《黑铁时代的终结》的报告称,今年,铁矿石价格提前下降,且不太可能反弹,这意味着今年将是“黑铁时代”的终结,铁矿石已进入通常标志大宗商品熊市的“开启期”。
面对江河日下的价格形势,原本稳坐高台的全球三大矿商不得不放下身段,谦恭地与铁矿石消费大户谈判。作为全球铁矿石进口大户,此前在国际铁矿石谈判中无限“憋屈”的中国似乎迎来了“翻身做主”的机会。
但中宇资讯分析师张沙智对记者表示,目前,铁矿石市场并未完全进入买方市场。“虽然国内市场需求巨大,但其定价权仍然掌握在国外矿商手中。”他表示,“今年的铁矿石价格频频下挫,原因主要是国外矿山的扩张、低价挤占市场份额的市场策略,不断下调价格,藉此挤压高成本企业销售空间,实现利润最大化。而且,此举不仅能够使销售更加畅通,还能够挤压竞争对手,使不得不退出市场,从而为他扩张提供更有利的市场环境。”
在张沙智看来,目前,国内钢铁企业面临的形势仍较为严峻:一方面,国内市场需求的低迷不振,使得其库存、销售压力较大;另一方面,由于年内钢铁行业借贷互保案频发,导致银行对钢铁行业贷款加以限制,使得钢铁企业资金持续紧张,稍经营不善,就有资金链断裂的风险。而且,2015年新环保法的实施,更将加大钢铁企业的经营压力。
如此一来,国际铁矿石市场,似乎较国内市场有更好的前景,而这或多或少还要与中国需求“沾着关系”。
张沙智认为,国际铁矿石市场前景更光明的原因主要在于,中国国内矿石本身贫矿多、品位低,因此国内钢铁企业多需要从国外进口铁矿石。
“目前来看,一方面国内矿山开采、矿选难度相对较大,开采成本较国外高,不利于与国外矿山的竞争,另一方面,近期,国外矿山对外扩张加速,并计划将此态势延续至2015年。其中,力拓目前产能2.9亿吨,表示在2017年扩张至3.6亿吨;必和必拓计划2016年产能达2.9亿吨。为赢取更大的市场,四大矿山(力拓、必和必拓、淡水河谷和澳大利亚的FMG)集中大幅增加产能,降低自身成本,以更低的价格冲击市场,从而挤占更多成本较高矿山的市场份额。再者,国际海运市场运输成本有所下降,而在今年,淡水河谷与中远集团签署了铁矿石船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,这将继续降低其成本,而目前国内矿山由于成本较高,受国外矿山价格冲击,多数中小矿山已停产。”张沙智说,“因此,在矿价不断下挫的背景下,国外市场较国内市场有着更好的发展前景。”